郭春生,工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,全尺度热管理与能源综合利用中心(Centre for Omniscale Thermal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Energy Utilization, OTM-EU)负责人。长期从事微纳制造与能源科学研究,聚焦航天热控环路热管、5G芯片微纳尺度靶向散热、核能供热及海水淡化等方向,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。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,总经费超1600万元,其中包括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(科技示范工程)“核动未来”科技示范工程一期“核能供热及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”项目。研究成果发表于eLight、Advanced Materials、Nano Energy、Small、Carbon、Engineering、Materials Reports: Energy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,发表论文70余篇;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,形成以海水淡化、芯片散热与航天热控为核心的系列专利群。
全尺度热管理与能源综合利用中心(OTM-EU)由郭春生教授创建,立足于多尺度传热传质机理、能源系统智能耦合与高效利用研究。中心重点开展微纳尺度散热、航天与核能热控、海水淡化与能量回收、辐射冷却与热电转换等领域的研究,构建了“基础机理—系统设计—工程示范—产业转化”四维一体科研体系。团队现有科研与技术人员40余人,建成高真空蒸发热管实验平台、红外辐射测量系统与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平台,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、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及企业协同创新项目十余项。中心秉持“交叉融合、绿色高效、工程引领”的理念,致力于推进我国热科学与能源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。
在国际合作方面,郭春生教授与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(ATSE)院士、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(RMIT University)埃米材料与纳米制造中心(Centre for Atomaterials and Nanomanufacturing, CAN)负责人贾宝华教授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。贾宝华院士是全球光子学与纳米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军学者,在Nature Photonic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,主持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(ARC)未来研究员项目、卓越中心和工业转型研究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。双方合作聚焦微纳结构热控、辐射冷却超材料、光热能量转换与清洁能源系统设计等方向,共同创建中澳先进制造与能源科学联合研究平台,联合培养博士及访问学者十余人,在纳米光子学、能源材料及智能制造交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,显著提升了山东大学在国际能源科学与新工科教育领域的影响力。
在教学与育人方面,郭春生教授坚持“立德树人、以研促教、以赛育人”的教育理念,主讲《流体力学》《热工学》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》《CFD数值模拟方法》等课程,建设3门双语课程与1门国家级慕课课程,累计选课学生近10万人次,覆盖全国百余所高校。通过与RMIT大学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,引入国际化教学理念与评估标准,构建了“课程国际化 + 双语教学 + 项目驱动”的教学新模式,实现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升级。
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,郭春生教授建立了“课程—平台—竞赛”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了海水淡化与电子散热两支本科生科研示范团队,引领学生在国家级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。指导学生团队累计获得中国国际创新大赛(原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)全国金奖3项、银奖2项、铜奖3项;在**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**;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1项、二等奖14项、三等奖7项;在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。部分学生成果受到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报道。
凭借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突出的教学育人成效,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山东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、威海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;入选山东大学(威海)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与威海市校地人才合作计划。
微纳制造与能源科学研究